
9月21日,由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主办,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协办的第二届数字生态与治理论坛暨数字生态指数2024发布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圆满举行。会上,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程超分享了《从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看数据要素这五年》主题报告,并发布了2024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是数字生态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张平文院士在发布会上表示,数字生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相关,关键在于释放数据价值。推动数据价值化,激活数据要素活力,要营造良好市场生态。当前,数字生态发展迎来新挑战,数据规模化流通交易遇瓶颈,数据产品开发利用任重道远,要健全数据价值释放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加快数据资产化,以强化企业数据治理管理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热力图

从区域经济圈看,大数据产业发展差异化明显。京津冀经济圈以北京为核心,依托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政策优势,产业创新能力强劲,排名第1,总指数排名第2;长三角经济圈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总指数与产业环境排名均位列第1;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广州等城市为中心,依托开放的经济环境,探索建设数据特区,大数据产业展现出充沛的活力,各项指标稳居第3;成渝经济圈发展势头迅猛,逐步成为西部地区大数据产业的重要基地。
自2020年以来,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发布五年,已获得各方持续关注。今年特意增加了“五年回顾”篇章,五年间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多项大数据产业政策。从政策热点变化来看,2020-2022年聚焦于“数字政府、工业互联网”,2023年“人工智能”一词占据核心地位,2024年“大模型”“数据要素”受到热捧。

大数据产业政策热词变化趋势
研究团队认为,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背景下,为促进大数据产业繁荣发展,应当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做好体制机制保障;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超前布局存、算、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构建高效合规的流通模式,促进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培育壮大数据产业生态,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化数字领域的国际合作,探索数据跨境流通的安全技术与规则体系。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由北京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治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编制。指数研究团队自2016年以来一直深入研究大数据产业发展,建立有特色的大数据企业库和政策库,发布了《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地图》、《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典型城市大数据发展报告》、《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指数》、《数字生态指数报告》、《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数字生态体系建设白皮书》等系列成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数据要素研究、数据标准规范制定、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咨询服务;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方法,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基于数据的决策和应用落地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企业管理。

扫码可获取报告pdf版本